更新时间:
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介绍,学科教育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领域。近年来,西南大学通过重组教师教育学院、成立全国学科教育联盟、搭建“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协同平台等举措,培育了“三群一线课程”“润雅德育”等特色成果,为学科教育学理论建构提供了实践经验。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要呼吁学界凝聚合力,破解学科边界泛化、技术工具异化等难题,推动学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育人”转型。
据了解,延安加快推进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建设。2024年加工原油982.5万吨,生产原煤5662万吨,开采天然气112.2亿方,发电量357.7亿千瓦时,新能源装机达到486万千瓦。加快能源资源就地转化,2024年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05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下一步,该市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兴电并举,进一步推进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天然气综合利用等能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十五五”末,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此外,文化创造的可持续性还深深依赖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人才共生逻辑。文化创造如同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共生与相互赋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观,是对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深切吁求。这一吁求强调了在文化创造场域中,不同类型、层次和背景的人才所具备的独特价值。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实例都佐证了这一观点:当创作者、研究者、传播者、管理者等不同角色定位的人才,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形成有机的良性互动,方能构建起相互激发、协同共进的合作网络;当处于人才结构“塔尖”的领军人物,凭借其卓越的创造力和引领力,与“塔基”层面的基层人才所具备的扎实基础和广泛参与度,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梯度结构时,文化创造方能呈现出如“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生机勃勃、多元繁荣的景象。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文化创造得以在代际传承中有序推进,同时在跨界融合的创新驱动下,实现自身的迭代升级与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
陈政高于1970年担任辽宁省海城县革委会政工组办事员;1978年任大连海运学院团委书记;1982年任辽宁省大连团市委常委、学校部部长;1985年任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副县长;1988年任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委常委、副区长(主持工作);1993年任辽宁省大连市副市长;1997年任辽宁省省长助理;1998年任辽宁省副省长;2003年任辽宁省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8年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9日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杨丹介绍说,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将围绕技术前沿、政策机制、应用推广、数字伦理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大会主要由开幕式、全体会议、平行会议和闭幕式等四个环节组成。会前安排学校参访,同期举办全球教育数字化成果展,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沉浸式观展场景。
此外,“流动博物馆”活动联合共青团万柏林区委、万柏林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近3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参与中国非遗扎染技艺工作坊。太原市博物馆讲解员与学校老师以中英双语讲述扎染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精髓,并通过分步演示带领国际青年体验“绞缬”技法。留学生们在素色方巾上折叠、捆扎、浸染,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纹样。
司法部副部长王振江介绍,针对行政执法中共性问题,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监督程序和责任体系,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保护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